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、个人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持续影响,我国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。为积极做好癌症防治工作,尽快遏制我国癌症上升势头,近年来,中国坚持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、中西医并重的方式,加强癌症防治体系建设,提高癌症防治能力,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,取得了不小成绩。在采访中,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得·阿格雷充分肯定了中国在防治肿瘤和癌症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,但他同时认为,目前中国在预防癌症方面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。“比如在控制吸烟方面,中国做的还不够好。中国现在也开始了解到吸烟的危害,但是还能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烟。”他认为,吸烟可能会导致包括但不限于肺癌的多种疾病,中国人常患的头颈疾病,多数可归咎为吸烟。
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·切哈诺沃在采访中也表示,中国为预防癌症作出非常大的努力,取得了不小的成绩,但是未来防癌的道路还很漫长,“尤其是中国有很多人吸烟,数量和严重程度都居世界前列,中国政府应对烟草行业增加税收以遏制现状。”
在被问及对中国医学基础研究的看法时,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·格拉肖表示,他的儿子便是从事中医行业,能够讲流利的中文,自己也和中国有着很深的缘分。让他印象深刻的是,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在各领域科研,包括医学领域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“曾经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话语权还不是很强,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中国在物理学领域已跻身于第一流行业,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世界的科研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”
阿龙·切哈诺沃在给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提出自己的建议时也提到,应该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扎实做好基础性研究,为制药企业的研发指明方向,从而造福人类。“药企是独立的实体企业,他们会找到他们的方法去进行原创研究,但是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发现,药企也不知道从何着手,所以基础研究方面非常重要。”
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阿达·约纳特在谈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时表示,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是了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进程,以及了解如何治疗疾病的至关重要的一步。“基础科学是关键,行业应该能够跟进制造出新的复合物,我鼓励政策制定者能够跟上时代,能够参与到这一场浪潮当中,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。”
“21世纪可能并不会是一个无癌症的时代。” 阿龙·切哈诺沃认为,人类难以在近期内彻底击败癌症,但截至目前,人类已经在消灭癌症的道路上取得很多突破。“免疫疗法是一个很大的突破,免疫疗法现在已经可以用于治疗肺癌、脑癌以及之前我们认为无法治愈的癌症。另一方面,我觉得未来个性化医疗非常有潜力,免疫治疗和个性化治疗会引入一个新的时代。”他强调,虽然人类难以在本世纪消除癌症,但“起码在21世纪我们会更多地了解了癌症,对于癌症有更新的认识,对于药物的复反应也有了更多了解。现在也有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手段,比如化疗、放疗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会有更进一步的进展,对于癌症未来的治疗我是非常乐观的。”
在专访中,多位诺奖获得者都对中国将中医药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表示赞赏。他们表示,中医药学者要积极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,找到国际社会容易接受的新方式,为探索生命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、为造福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阿龙·切哈诺沃也对中医药发展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,“我觉得它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疗法,在目前我们也看到了中医药治疗肿瘤有非常好的成功案例,我的一个朋友在利用中药探索白血病的治疗,屠呦呦青蒿素的发明也能够治疗一些疾病。我们希望把中药科学化,把它更好地加以利用,更好地能让世界科学界接受、认识,让更多的患者受益。”
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·格拉肖谈到,“我所在的高中出了八个诺贝尔奖获得者,我只是八分之一,不可能有哪个高中能够培养出八个诺贝尔奖获得者”,他同时表示,之所以他的高中能够培育出八名诺奖得主,奥秘之一就在于学校鼓励学生具有随时提问的勇气。而来自于亚洲,尤其是中国的学生,在提问方面显得不是特别积极,“以前我有很多中国学生,他们在中国国内都是最顶尖的学子,他们的确在很多方面非常出色,比如数学,但是这些学生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发问。”
阿龙·切哈诺沃也表示,“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提问文化,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,这才是创新的秘诀之所在。”